詳情

詳情

Details

綠色建筑如何申報:2018年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申報指南(下)

 二維碼 75
發表時間:2018-05-24 18:39

建筑節能與室內環境保障

公共交通樞紐建筑節能關鍵技術與示范

研究內容:

研究機場航站樓、高鐵客站、地鐵車站、港口客運站、公路客運站等公共交通樞紐建筑適宜的室內環境設計參數、主要影響因素及規律,形成適用于公共交通樞紐建筑供暖空調系統設計指標體系;

研究不同公共交通樞紐建筑能耗構成特征和影響因素(包括建筑形式、圍護結構、大空間采光照明和采暖空調系統、實時客流變化等),提出針對其特點的節能關鍵技術及運行調控方法;

研究公共交通樞紐建筑高效空調末端應用、輸配系統及能源系統整體優化解決方案;研發公共交通樞紐建筑降低空調末端能耗、輸配能耗、冷熱源能耗等關鍵技術設備,形成公共交通樞紐建筑的設計方法及工程示范。

研發交通樞紐能耗數據采集信息系統及綜合監管平臺;研究交通樞紐客流量實時監測裝置,提出基于實時客流波動的空調系統節能運行策略,通過示范工程的實際運行管理示范其建筑節能效果。

考核指標:

建立不同類型公共交通樞紐建筑的熱環境營造技術體系;建立和完善不同公共交通場站建筑能耗指標評價體系;建立公共交通樞紐建筑能耗數據庫及綜合監管平臺;完成分布在不同氣候區域的機場航站樓、高鐵客站、地鐵車站新建項目示范工程,其中大型機場航站樓不少于4座、總建筑面積不低于200萬平方米,高鐵客站不少于8座、總建筑面積不低于80萬平方米,地鐵車站不少于100座;

在滿足室內熱舒適要求基礎上,示范工程中空調系統全年綜合能效比不低于3.0,比同氣候區同類建筑能耗降低15%以上;提供機場航站樓、高鐵客站、地鐵車站三種不同類型示范工程的室內環境及運行能耗實測數據,項目數不少于3項;申請/獲得發明專利不少于15項,形成技術指南2項,形成相關國家/行業/團體標準規范(送審稿)、導則不少于5項。


公共建筑光環境提升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研究內容:

研究發光二極管(LED)與公共建筑有機結合的室內照明設計新方法及照明應用一體化解決方案,構建LED照明建筑一體化設計、施工、檢測及評價技術體系;

研究解決LED高亮度特性在公共建筑室內照明應用的舒適度問題,完善照明技術指標評價體系,并在非視覺效應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動態光環境設計、評價方法,開發基于健康照明的LED照明產品,提出一個健康、舒適、高效的光環境解決方案;

研究基于大數據、云平臺的智能照明系統設計方法及其安全性、可靠性,開發相應的照明網絡系統,并制訂相關產品的應用技術指南;開展典型公共建筑光環境提升與照明節能技術集成示范并進行測試驗證,開展我國綠色公共建筑光環境提升技術應用模式研究,更好指導綠色公共建筑工作實踐。

考核指標:

構建LED照明建筑一體化的應用技術體系,利用LED與建筑有機結合,最終提出相應的建筑室內照明設計新方法;

建立人基動態光環境應用實施技術體系,提出基于非視覺效應的動態光環境設計、評價方法,獲得軟件著作權;

完成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的照明應用關鍵技術,提出照明系統設計評價方法;給出適用范圍分析研究報告;

提交相關的國家/行業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和設計規范送審稿不少于5項,并申請國際標準;建造完成商業建筑等不同類型的典型綠色公共建筑光環境提升與照明節能技術示范項目不少于5個,較現行照明節能標準實現節能60%以上,提出適宜我國綠色公共建筑的光環境提升技術應用模式。


潔凈空調廠房的節能設計與關鍵技術設備研究

研究內容:

針對電子器件生產、制藥、醫院手術室及動物實驗房,研究同一潔凈空間內不同區域具有不同潔凈等級要求的環境營造方法;研究部分風量運行下的潔凈度與壓差的保障情況,以及值班模式下降低風量運行的調控策略;研究潔凈度在線監測技術。

研究化學、靜電、攔截等過濾器的過濾機理及阻力特性,研發適應潔凈室要求的低阻高效過濾器;研究保障潔凈室潔凈度和溫濕度參數的高效空氣處理方法,減少全年所需要的冷量和熱量。

研發潔凈空調廠房能耗水平及保障效果的綜合監測平臺;制定基于我國實際國情的驗收指標及能耗水平的相關標準;建立我國潔凈空調廠房運行效果及能耗評價體系。

考核指標:

建立不同類型潔凈空調廠房的能耗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制定或修訂潔凈空調廠房行業規范、標準或設計指南/導則不少于4部(送審稿/報批稿);

研制適用于潔凈空調廠房的高性能系統或產品不少于6項;開發潔凈空調廠房的數據監測平臺1項,實現不同類型潔凈空調廠房環境參數和關鍵設備能耗的實時監測;

完成電子潔凈廠房、制藥廠房以及潔凈手術室或實驗動物房的示范工程不少于3項,對這些示范工程進行不短于一年的運行監測,使改造后或新建的電子潔凈廠房、制藥廠房和醫院潔凈手術室或實驗動物房能耗水平比同氣候區相同等級潔凈室能耗降低30%;申請/獲得發明專利不少于8項。


高污染散發類工業建筑環境保障與節能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

研究揭示冶金、化工、機械制造、建材等行業工業建筑的污染物特征和散發規律,建立運用高效通風控制高散發污染物的氣流組織方式;

研究高溫余熱、顆粒物及有害氣體的遷移規律和非均勻場量分布特性,分析人體微環境對個體暴露的影響機理,建立高效低耗污染物控制技術體系;

研究工業建筑典型污染物的通風系統能效提升原理和方法,從崗位環境、建筑環境和排放環境三個層面,提出關鍵技術及綜合評價體系,研發污染物高效捕集、凈化除塵及個體防護裝備;

建立工業建筑多因素作用下的綜合節能技術體系,研究不同余熱強度及氣候區的工業建筑低能耗通風、圍護結構保溫隔熱及低品位熱能利用技術,提出工業建筑運行能耗構成及節能措施。

考核指標:

建立新型高效工業通風技術體系,提出完善的工業建筑節能設計指標,提出系統的設計參數及運行模式,開發新型技術和裝置,形成高污染散發工業建筑環境保障和節能的設計、產品、運行產業鏈技術,建立高污染散發工業建筑環境評價、檢測體系。

申請或完成專利20項,建設5種以上代表性行業的高污染散發工業建筑環境保障和節能示范工程,在滿足現行環境標準的前提下,示范工程環境系統運行能耗降低20%以上,修訂相關國家/行業標準(送審稿)不少于4項。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


綠色建材

水泥基高性能結構材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內容:

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組成設計、耐久性、本構關系及其構件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裝配式結構體系,開發超高性能混凝土專用外加劑、高阻抗水泥基材料、高耐久水泥基修復材料、高強高韌蒸養水泥基材料及預制構件,并進行產業化示范和應用。

考核指標:

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壓強度>150MPa,抗折強度>25MPa,坍落擴展度≥650mm;超高性能混凝土專用外加劑減水率≥45%,降低混凝土粘度≥40%,28d混凝土收縮率比降低50%;地鐵道床用高阻抗水泥基材料的56d電阻率≥5000Ω?m;高耐久水泥基修復材料界面粘結強度≥3MPa,延伸率增加≥50%;

與普通蒸養混凝土相比,高強高韌蒸養混凝土折壓比提高20%以上。形成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不少于10項;編制相關國家/行業/團體標準規范(送審稿)不少于5項;申請發明專利20項;建成相關示范生產線不少于5條,在裝配式建筑、城市軌道交通、通訊等領域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6項。


高性能建筑結構鋼材應用關鍵技術與示范

研究內容:

研究高強度結構鋼、耐火鋼、耐候鋼、不銹鋼、高性能鋼索等的應用體系設計理論和工程技術;

研究高效截面鋼、縱向變截面鋼板、軋制金屬復合板、大直徑高強耐候索等材料及結構構件性能、設計、制作等關鍵技術,開發配套的安裝技術和相應構件生產線;

研究開發與高性能結構鋼配套的焊接、螺栓連接材料和相應的連接技術;完善高性能鋼拉索預應力裝配結構體系和技術;編制高性能結構鋼應用技術標準、圖集和設計軟件;開展工程應用示范。

考核指標:

確定高性能結構鋼的相關性能參數和設計指標,提出構件設計方法;開發系列螺栓產品并建立其連接設計方法;提出高強度鋼、耐火鋼、不銹鋼、軋制金屬復合板、混合鋼種截面等5種特殊鋼材的配套焊接材料和焊接技術;

開發適用跨度150m~300m的高性能鋼拉索裝配鋼結構體系和100m以上高性能鋼拉索裝配式高聳結構,用鋼量比普通鋼結構節約30%以上;申請發明專利不少于10項,編制相關國家/行業/團體標準規范(送審稿)不少于5項;建設生產示范線2條;建成5項示范工程。

綠色高性能生態結構體系

智能結構體系研究與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

研發自感知、可恢復、自修復、自適應等智能結構體系,研發可恢復功能結構體系的無損傷可恢復構件、低損傷高性能構件、高耗能易更換構件;

研究具有自適應耗能機制的減震結構體系,提出耗能減震與損傷控制機制、設計理論與方法;開發高性能防災減災監測與控制一體化智能結構系統、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災減災結構系統;

研究基于移動群智感知技術、視頻監測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智能結構災害破壞評價方法;進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

建立可恢復功能智能結構體系、混凝土微裂縫自修復功能結構體系、自適應耗能減震結構體系的設計方法;

形成全壽命性能監測與控制一體化智能結構系統、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災減災結構系統;

形成不少于3套新型可恢復功能結構體系、混凝土微裂縫自修復功能結構體系、自適應耗能減震結構體系關鍵技術和設計方法,實現對0.1mm混凝土微裂縫的自修復;

提出不少于2種智能結構災害評價方法;編制相關技術標準2部;申請/獲得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不少于5件;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項。


高效節地立式工業建筑結構體系研究與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

研發適應于垂直運輸和現代生產物流,具有節約占地、布局靈活、性能優越的綠色高效多層工業建筑結構體系;

研究重載、動載及其耦合作用下多層工業建筑受力性能及設計方法;
研發基于立式工業建筑節能環保技術的圍護結構體系;

研究吊車系統和吊車荷載對多層廠房結構性能影響;研發多層工業廠房防災結構體系與構造;研究綠色立式工業建筑綜合性能指標;開展相關工程示范。

考核指標:

建立綠色立式工業建筑設計系列技術;開發立式工業建筑節能環保圍護結構及產品;提出相應的技術經濟量化指標,與傳統工業建筑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編制相關技術標準2項;申請/獲得發明專利不少于10項;建設示范工程不少于3項。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


建筑信息化

基于BIM的綠色建筑運營優化關鍵技術

研究內容:

研究綠色建筑運營階段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模技術和標準化流程,建立設施設備分類、編碼標準以及模型交付標準;研究基于BIM的綠色建筑運營成本精準控制和價值測量技術;研究以人員滿意度為導向的環境性能動態調控技術;

研究基于能耗、水耗與碳排放目標的前饋式綠色建筑運行管理技術;研究BIM與設備設施管理系統、物業管理系統、能耗監測系統等融合技術,集成綠色建筑運營數據,實現設備設施靜態管理和運行性能智能控制,開發基于BIM的綠色建筑運營優化集成平臺,并開展工程應用示范,達到綠色建筑運營性能優化目標。

考核指標:

形成綠色建筑運營的BIM建模和質量控制技術,達到模型輕量化率80%以上;形成面向既有綠色建筑的快速參數化建模技術,比傳統建模方式提升效率30%以上;

建立基于BIM的綠色建筑運行成本精準預測技術,編制綠色建筑全生命期成本測算指南,使運營成本下降15%以上;建立綠色建筑BIM運營應用價值測量技術體系,實現運營效益的數字化定量評價;

編制基于BIM的綠色建筑運營管理相關標準或導則3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建筑BIM運營優化管理平臺,包含基于BIM智慧型物業管理系統等專業運維管理系統4套,編制基于BIM技術的綠色建筑運營管理平臺建設指南;

開展20項以上的工程應用示范,建筑面積不少于200萬平方米,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標準》同氣候區同類建筑能耗的約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內環境用戶滿意度75%以上;申請軟件著作權不少于6項。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


建筑垃圾精準管控技術與示范

研究內容:

研究建筑垃圾定量預測模型及對應精準處置技術;研究建筑垃圾類型/體量天地一體化快速識別技術與監測系統;研發建筑垃圾產生、運轉、處理、資源化、再生產品應用全過程的實時監測與智能管控技術;研究建筑垃圾安全風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體系及預警技術;開發建筑垃圾全過程管控平臺,并開展城市級示范。

考核指標:

建立建筑垃圾定量預測模型及對應精準處置的技術體系,完成5個典型工程的實施;
建立建筑垃圾天地一體化快速識別技術體系與監測系統,識別精度高于90%;
建立建筑垃圾全過程實時監測與智能管控平臺,實現區域內工程類建筑垃圾調配控制量占建筑垃圾產生量的95%以上;

建立建筑垃圾安全風險與環境影響評估及預警技術體系;完成不少于2個地級以上典型城市的應用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獲得發明專利3項以上,軟件著作權7項以上,編制相關國家/行業/團體標準(送審稿)、指南不少于5項。

有關說明:鼓勵產學研用聯合申報。


深圳市德厚科技有限公司
Shenzhen Dehou Technology Ltd.
服務熱線:86-755-33018388 傳真:86-755-33018387 電話:86-755-33018383 33018385 33018386 33018388  
聯系郵箱:szdehou@163.com
聯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北區朗山路28號綜合樓三樓
持續技術革新,引領綠色生活!
掃描查看微信公眾號